牧民起起落落的日子
翻過日月山向南,穿過共和盆地,在靠近瑪多縣城時,公路兩側(cè)的草地開始向濕地過渡。
草原上遍布著蜿蜒的河流和大大小小的水洼,水面上倒映著白色的云彩。陽光照射下來,整片草原都泛著星星點點的光芒。陰天時,烏云幾乎壓在草原上。強光穿過,一縷縷的云霧像是從云層中漏下來一般,在空氣中形成一道薄薄的簾子。
這里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最北端的黃河源園區(qū),占據(jù)了瑪多縣75%的面積。園區(qū)內(nèi)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黃河源頭兩個最大的湖泊,鄂陵湖水在它東段的一個出口無聲流出,這條30米寬的小河自此才擁有一個響亮的名字——黃河。
瑪多被稱為“千湖之縣”,縣域內(nèi)有大小湖泊4000多個。這些湖泊遍布在草原上,然后通過河流連接起來,使整個瑪多縣成為一個巨大的蓄水池。
黃河之所以能日夜不息奔騰而下,沖積出孕育華夏文明的河套平原和華北平原,都離不開這些湖泊濕地的蓄水功能。
可在2004年,鄂陵湖邊那個有歷史記載以來從沒斷流過的黃河出水口,第一次停歇了。
事實上,從上世紀(jì)90年代開始,瑪多縣的湖泊就開始陸續(xù)干涸。到2004年時,這個“千湖之縣”內(nèi),面積大于0.06平方公里(相當(dāng)于9個足球場大小)的湖泊只剩下200多個。同時,從1983年到2004年,瑪多縣70%的可利用草場已經(jīng)沙化和退化,濕地面積減少了80%。在當(dāng)時媒體的報道中,牧民抱怨草場上“老鼠洞多到數(shù)不過來”,野生動物也越來越難見到。
如此巨變,除了那幾年降雨量偏低等自然原因,人們也在一片對財富的狂熱追逐中,摧毀著自己的家園。
這是瑪多縣最傷痛的記憶之一。瑪多縣縣長利加還記得,在上世紀(jì)80年代時,縣里開始“牧業(yè)學(xué)大寨”,生產(chǎn)隊鉚足勁把每片草場上都放滿牛羊,最高時整個縣的牲畜達(dá)到了上百萬頭。
Copyright @ 2008-2020 m.g888726.cn 華夏財富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 聯(lián)系郵箱:3960 29142@qq.com